• 欢迎访问

八角亭龙须

茶文化 2年前 (2021-06-22) 258次浏览 0个评论

八角亭龙须茶又称“束茶”,属乌龙茶类,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及建瓯,早在清康熙五十六年(1717)就有文献对其记载。其外形壮直,形似“龙须”。

历史由来

龙须茶早在清初即有文字记述。清康熙五十六年间(一七一七年),崇安县令陆廷灿在《续茶经》中记载:“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,水边者为洲茶。洲茶名色有莲子心,白毫、紫毫、、凤尾……等类”。并简述其采制之法云:“摘初发之芽一旗未展者,谓之莲子心。连枝二寸,剪下烘焙者,谓之凤尾龙须。”

据此记载,清初不但已有龙须茶名称,而且还有采制方法的介绍,由此推断,龙须茶至迟在明末清初就有生产,今已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。

八角亭龙须

自然地理

建省崇安和建瓯两县。八角亭龙须茶多种植在土壤肥沃的园地上,茶树长势旺盛,芽梢长而肥壮.是上好的制茶原料。

采摘工序

龙须茶具有工艺晶的性质,它对外形的要求极高,茶束的外观形状,必须满像蘸墨汁而直立的短毛笔,色呈墨绿,长约二寸八分,最大处周圆约二寸半,不宜过大或过小,四十至五十个干茶束约重一斤。茶束分单束和双束两种,均扎以鲜艳的红、绿丝线。

为能取得肥壮的芽梢,茶树多种植于土壤肥沃的园地,促使萌发较长而肥壮的新梢,以供制造龙须茶。茶树品种以武夷菜茶有性群体为主。一般开采期在谷雨后至立夏前,待新梢伸育至一芽三、四叶,长度达三、四寸左右时带梗采下,过长则于树上留叶。采下的鲜芽叶必须顺序轻放,不能重压,以免茶梗折断或叶片破碎,并及时送回加工处理。

加工工艺主要有萎凋、杀青、揉捻、理条扎束、干燥、装箱六道工序。

喜欢 (0)
发表我的评论
取消评论
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

Hi,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!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